在家能種的所有野花(以及如何種植)

 沉醉於自然風格的種植方式,種植不具侵略性的野花。現代營造自然風花園的手法,不僅幫助授粉者,還呈現出一種簡單而美麗的鄉野氣息。這種自然風格利用單瓣與隨意感的花園植物,而許多英國野花(包括原生與引進的品種)也能毫不費力地融入其中。

當然,有些鄉間常見的植物——如柳葉菜、蒲公英和牛眼菊——在一般花園裡過於繁茂,不太適合。但仍有許多較為溫馴的野花,例如隨風閃爍的搖曳草(Briza media),或是枝葉茂盛的黃綠色耳草(Bupleurum fruticosum),後者近來是設計師們的心頭好。

在 Knepp 的新型重野化花園中,混合了原生植物,包括紫色的冠毛草(Pulsatilla vulgaris)、野胡蘿蔔(Daucus carota)與絲穗草(Melica ciliata),彼此錯落如同荒地上的自然生態;而在近期改造的 Sissinghurst 的 Delos 花園中,設計師 Dan Pearson 模仿野花蔓延在古代遺跡間的景象,栽入了多種英國野花,包括淡藍色的亞麻(Linum bienne)、艷紅的血紅老鶴草(Geranium sanguineum)和海紫羅蘭(Matthiola sinuata)。在這些富有未來感的園地裡,種植不再有嚴格結構,鼓勵自我播種。這種夢幻的設計手法,營造出一種井然有序的混亂,讓人想起鄉間風景,也幫助我們應對乾旱,並以豐富的野生動植物景象充實花園。

為色彩而種的野花

如今在野外已難得一見,鮮豔的矢車菊(Centaurea cyanus)曾經在麥田間以藍寶石般的光彩點綴大地。它既美麗、不具侵略性,又對授粉者有益,是觀賞花壇的好選擇,也能成排栽種於廚房花園供作切花。另一種必種的藍色花卉是野蝎草(Echium vulgare),它在白堊草原上茁壯生長,夏季開花時,蜂群盤旋嗡鳴。如今在野外極為稀少的草原鼠尾草(Salvia pratensis),曾於伊麗莎白時代的花園裡被栽培,並點綴野花草地以濃郁的靛藍。將這些藍色瑰寶與鮮紅花卉搭配,能帶來令人驚豔的視覺效果。虞美人(Papaver rhoeas)非常適合,而較少人知道的「阿多尼斯紅」(Adonis annua)則能展現大膽而鮮明的紅色。


為香氣而種的野花

靜謐的夏日,鄉野間彌漫著野花的芬芳,而氣味往往牽動著最深的情感。在《蘋果酒街》一書中,Laurie Lee 回憶童年夏日的氣息是「加倍強烈的」,包括月光下大蒜林的濃烈氣味,以及烈日下「燒焦的汁液與烤過的蕁麻刺痛鼻腔」。在花園中,雪花石竹(Dianthus gratianopolitanus)雖小卻散發強烈的丁香與香草氣息;而絨白的繡線菊(Filipendula vulgaris)則有如蜜香。野玫瑰也非常適合自然風種植,並能提供蜜源:玫瑰屬中的 Rosa rubiginosa 散發蘋果香氣(Vita Sackville-West 曾在 Sissinghurst 以其作為籬笆),而 Rosa arvensis 則是濃密且強壯的蔓生玫瑰,開有麝香芬芳的花朵;如同前者,它最適合作為混合籬笆的一部分。隨著黃昏來臨,會吸引飛蛾的本土花卉開始散發醉人香氣:紫羅蘭花芥(Hesperis matronalis)、夜石竹(Silene noctiflora),以及攀援在樹籬與林緣的金銀花(Lonicera periclymenum),其香氣之濃郁,一株成熟植株便能讓整座花園芬芳。

為生態而種的野花

大多數野花都能為野生動物提供資源,使它們成為提升花園生物多樣性的極佳選擇。秋天時,紅額金翅雀會飛來啄食蓟草(Dipsacus fullonum)的種子頭。飛蛾喜愛白花蠍尾草(Silene latifolia)與石竹屬的野石竹(Saponaria officinalis),因為牠們的香氣以及夜間發亮的白花。蜜蜂特別偏愛大野百里香(Thymus pulegioides),它也能作為食材;而高山老鶴草(Geranium pyrenaicum)則具蔓延性,適合與玫瑰或其他結構性多年生花卉一同栽種。蝴蝶則鍾情於野牛至(Origanum vulgare)與柔藍的山小勺藍(Scabiosa columbaria),後者比田野勺藍更溫馴。

為陰影而種的野花

許多驚豔的林地原生植物,如報春花、銀蓮花、威爾斯罌粟、毛地黃與勿忘草,早已廣泛栽培於花園中。而較少人知曉但同樣出色的,還有淡黃色優雅的牛耳報春(Primula elatior)與野水仙(Narcissus pseudonarcissus);其中野水仙應於九月種植。若要增添戲劇感,可以選擇深黑醋栗色的暗色老鶴草(Geranium phaeum)、藍色花序的梯藍(Polemonium caeruleum),以及鮮藍色花簇的匍匐紫草(Buglossoides purpurocaerulea),它能耐受乾陰,但需於秋天修剪以防過度蔓延。最後,具甘草香氣的甜茴香草(Myrrhis odorata)形似野胡蘿蔔,成簇白花能點亮整片林地花園。

為造型與結構而種的野花

具建築感的「巨人」植物能在花壇後方或散布其中,增添戲劇性與結構感。本土的毛蕊花(Verbascum nigrum、V. thapsus 與 V. lychnitis)是會自行播種的兩年生植物,能抽出高聳的花莖,開放黃色或白色的花朵,不論開花或結籽後都具視覺效果。銀白色的棉薊(Onopordum acanthium)能吸引包括蜜蜂與紅額金翅雀在內的各種昆蟲。高挑的茴香(Foeniculum vulgare)以扁平的黃色花序與芬芳羽葉見長,但在小型花園需控制其擴張。菊苣(Cichorium intybus)開出美麗的天藍色花朵,直立如塔;而纈草(Valeriana officinalis)則是現代自然風花園的必選,開出淡粉白色花簇,細緻的分枝花莖能讓後方植株若隱若現。

為耐旱而種的野花

適應排水良好環境的野花,例如生長於沙地或白堊草原的植物,非常適合零澆水花園(包括瓦礫花園或碎石花壇)或降雨量稀少的地區。在乾燥花壇中央,可將白色繖形花與羽狀葉的月桂胡蘿蔔(Seseli libanotis)、淡紫色的開張風鈴草(Campanula patula)、以及鮮紅的虞美人(Papaver rhoeas)搭配,並以紫紅的鋸草(Serratula tinctoria)、小紅花草(Centaurium erythraea)或 Deptford 石竹(Dianthus armeria)點綴其中。小徑邊緣則可鋪上黃花岩薔薇(Helianthemum nummularium)、石竹(Dianthus deltoides)、風鈴草(Campanula rotundifolia)與黃藍花(Linaria vulgaris),營造多彩的地毯。